五月,一场在中国的购物盛事登上媒体头条。



包括瑞士斯沃琪、奥地利施华洛世奇、日本资生堂、美国戴尔和特斯拉在内的1,300多个国际品牌齐聚海南省会城市海口,参展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如今,在商业、贸易、发明、创新等领域的博览会种类繁多,中国人可以很轻松地接触到国外产品。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北京、广州、上海、香港、深圳这五大中国城市每年总计举办约140场展会。

但是19世纪70年代前,在中国却上演着完全不同的故事:很多人仍然在努力填饱肚子,更别提去享受一场购物狂欢了。  

改革开放改写了中国发展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致经历了三大浪潮的推进与发展。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的开放浪潮,主要目的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投资于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是在深圳成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早期吸引外资的吸铁石,也是中国政策创新的试验台。

第二次出现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带来了新一轮外商投资浪潮,也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

如今,在十四五规划下中国发展开启了新篇章,进入了主动开放期。

自贸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和包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内的国际贸易投资协议等开放措施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开放红利。以开放促改革,市场规模扩大带来分工专业化,贸易自由化与进口关税削减带来的竞争效应加速本土企业的优胜劣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助推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后40余年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


对外开放不仅仅是“引进来”,更是中国实现反哺世界经济的前提。改革开放使中国自身发展进程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进入深层次互动阶段,不但从经济层面推动中国融入全球化发展,更从人的层面使中国和世界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如今,中国不仅是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现有国际秩序的贡献者。中国在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从未主动与其他国家发生正面冲突,而且还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巴黎气候协议》,在气候问题中做出了重要表率。这些行动都展现出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合作和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态度和能力,彰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挑战的责任感使命感。



与此同时,中国还主动提出了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共建“一带一路”倡议(BRI)、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种全球治理方案,为全球发展提供蓝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耕耘对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提出了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要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便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在进一步制度型对外开放中,中国不仅将充分挖掘自身经济发展潜力,还将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从“填不饱肚子”到如今的“购物狂欢”,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成功的秘诀,更是世界繁荣不可或缺的动力。

|来源:CGTN